獨居時代-心得/好書介紹

by mini73833@gmail.com
0 comment

自古我們是群居生活的型態,每個人是從家庭形式展開,成長後再自組家庭,一直綿延下去。但隨著時代的改變,經濟發展、女性地位的崛起,大規模都市化,造就單身人口日益增長。人們逐漸希望能夠隨心所欲,在想要的時間,根據自己的主張,做自己想做的事,自由自在的,不被同居伴侶的需求所限制。正因如此,不婚者或離婚者比例增加,往往離婚者最後再無心尋找伴侶,也不想搬去跟家人同住,選擇獨居生活。獨居已然成了全球新崛起的風潮。

獨居與孤獨是兩碼子事

一個人獨居並不代表他會感到孤獨,他可以有更多時間專注在自己身上,專注在自己事業上,也有更多精力拓展社交。所以是否感到孤獨,在於自己與這社會的互動。有時候同住一屋簷下,若沒有互動,彼此即便同住也會感到無比的孤獨。

不好的婚姻會對身陷其中者造成無謂的壓力、緊張和疾病。有研究指出:身處在低品質婚姻的個人,所面臨的健康風險高於離婚的個人。生於舊時代的人,即使在婚姻裡不快樂,也會為了世俗的眼光,而忍受著痛苦。現今觀念開放,不開心的兩個人,已經不會受婚姻綑綁,會勇敢的選擇分開。

有些人單身了一段時間,會再尋找伴侶進入婚姻。有些人會一直單身著,過自己自在自由的日子。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,大都很難維持太久,最後大都走向分離。最後,人們對於維持一段關係,會感到疲累,寧願選擇單身,簡單的過著生活,不用再牽就或者受制另一方。

這本書的案例,大都列舉美國案例,從早期女性大舉進入職場,因有自主收入,逐漸延後婚姻年紀,甚至追求事業而單身,連男性也吹起自主雅痞的單身生活。現今整個時代變遷與發展,各國都差不多。獨居的個人已在各國家產生,且有愈來愈多的趨勢。

獨居者的時間投資:少了另一半,時間多了一半

許多二十幾歲到三十幾歲的人,在此階段並非以結婚、建立家庭為目標,反而是將時間與精力,放在事業與學習上,事業與生活的界限越來越模糊。現代的經濟結構,有很多人是自由工作者,尤其是年輕一代,都很清楚勞方與資方之間,很少存在社會契約,每個人都做了愈來愈多的工作。所以,將時間精力放在自我提升的事務,學習新技能、旅行,擴充人脈,培養聲望,攀爬事業的階梯,在市場上尋找更好的東西。以上種種,都是在不必對誰負責時,比較專心且容易得到,這都是獨居時較易做到的。

安定感不一定來自婚姻或伴侶

有的人沒有人陪伴,就會感到孤單,但這世代,有哪段關係是長久的?有時要好的朋友,都有可能反目成仇,更何況相戀的兩人,在熱度過後,還能好好相處嗎?戀愛不是救贖,婚姻也不是至死不離。

學習照顧自己,學習如何一人獨處,享受一人日常的各種活動,去看個電影,去逛書局…都是不錯的個人活動。

獨居的好處

不必妥協過日,管好自己就行。時常聽到夫妻在生活中,為小日常習性不合而吵架。譬如牙膏從中間擠還是從尾部擠,有意見。鞋子要怎麼擺,衣服亂放,也會意見分岐。這些累積下來,終是會爆發的。尤其女人,年紀大了,會變的挑剔,不願再像年輕時急著嫁人,而忍受一堆雜七雜八的事。寧願多交些朋友,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興趣,發展自己。

消費市場的新興目標

越來越多消費商品與服務,鎖定單身市場區塊,特別為單身者設計。例如:精巧型家具和電器、單人座汽機車、小坪數房屋…等。市場的靈敏度是很高的,當發掘單身市場商機日益龐大時,就會開始設計各式各樣屬於單身者的商品,足見單身人口與日俱增,是不爭的事實。而單身者,大部分會選擇獨居,因自主性較高。

長者也寧願選擇獨居

大多數長者為了有自己的空間,有自主性,寧可自己一個人住,也不願搬去跟小孩住,或是住進養老院。最主要是小孩有自己的生活,彼此已習慣獨立生活,不太可能打擾。而養老院或養護之家,通常人手不足,照顧設備也不好,也不太可能個人單間房,容易降低生活品質。所以,再怎樣都會選擇獨居。

世界各種潮流的先驅:瑞典

當群居不再理所當然,社會的變遷,獨居已是不能反轉的事實。瑞典每個人幾乎二十歲左右就開始獨居,政府也會打造綜合住宅區,有的住民有參加活動的義務,有的必需協助廚務和清潔工作,各年齡層都有的住民,大家共同分擔一些事務,互相幫忙。使得獨居外,還能有社交互動。

結論

獨居已是世界各國要面臨的問題,不只長者會選擇自己居住,年輕一輩也漸漸想有自己空間而選擇自住,政府要如何因應各年齡層的需求,完善獨居的生活環境,並改善獨居所衍生的問題。希望我們政府也能正視居住問題,正視獨居的人口正逐漸增加,能借鏡瑞典的成功範例。